傅涛:技术不固化成产品,就没有产业未来

傅涛:技术不固化成产品,就没有产业未来

2021-11-02 09:13:15 6

“技术产品化水平是产业化水平的标志。产业化是横在技术领域和产业领域的鸿沟,这个鸿沟需要用技术的产品化来填平。”9月16日,“2021(第十三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上,E20研究院院长、北大环境学院产学研中心主任傅涛分享了行业新话题——环境工艺技术的产品化。


以高质量引领未来,污水处理行业服务需求在不断升级。

“技术产品化水平是产业化水平的标志。产业化是横在技术领域和产业领域的鸿沟,这个鸿沟需要用技术的产品化来填平。”9月16日,“2021(第十三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上,E20研究院院长、北大环境学院产学研中心主任傅涛分享了行业新话题——环境工艺技术的产品化。

微信图片_20211012093138.jpg


傅涛

水务产业的三个层次

水务产业过去二十年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层次的升级。

最早期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建设规模,从无到有。无论是设计院、投资公司、政府,都在关心基础设施的建设,所以融资成本的高低、公司规模的大小,是企业发展的风向标。所有领跑的企业都是规模大的业主公司,我们称之为A方阵,B方阵在这个阶段属于配角。

之后,行业很快进入到第二阶段,基础公共服务阶段。环境设施建起来,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污染治理,达到环境效果。稳定达标,追求经济效益,合理发挥作用成为这个阶段的关键词。

第三阶段是高质量的价值服务阶段。“十九大”以来,尤其是这两年,国家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每个行业都在思考进入高质量阶段的路径。去年的水业热点论坛,提出了中国污水处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六个方面:精细化、智能化、低碳化、资源化、生态化、社会化,发布了“双百跨越”标杆污水处理厂预选榜单,53座污水厂脱颖而出。其中,低碳化是水务行业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约束指标也是内在动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技术与创新成为产业的必选项,成为部分企业的首选项。

技术型企业的困局

傅涛指出,水务企业的跑道在分化,而且分化得非常厉害。环境产业分成了两大阵营,其中,以A、B方阵为主导的阵营走向了“三资”,即依靠资产、资源、资本来扩张;而之前拥有“三资”,依靠“三资”增长的民营企业选错了跑道,表现出所谓的“国jin民tui”。

 民营企业的出路在哪里?其实大家都很困惑,甚至怀疑是不是国家不再需要民营企业了。

 去年开始,“专精特新”成为资本市场上一大关键词,“专精特新”是指四个方面:专业、精细、特色、新颖。很多环境企业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这也是今年新成立的北交所首选的方向,这给民营企业、技术型企业指明了一条方向,打开了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大门。

 如何抓住技术创新的时代机遇?E20将环保企业分成ABCD四个方阵,A方阵指投资运营商,B是区域属地服务商,C方阵是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D方阵是装备、材料生产制造商。

 C方阵是环境技术的主力军,也就是俗称的技术工程公司。“在环境领域做技术企业很难,数量多,同质竞争,千人一面,增长乏力,龙头折戟。”傅涛指出,他们很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基本上是5000万左右的营业收入,500万~1000万的利润。即便越过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技术公司,也出现了一些波折。代表性的如碧水源,一个典型的技术型龙头公司,曾经创业板市值达到800亿,位居整个创业板的第一名,还有领跑行业二十多年的民营技术型公司桑德等等。

134

编辑:李丹


 那么,技术型企业的困局根源在哪里?傅涛分析,困境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模式困境。大部分技术型公司的主流模式是EPC,少量是“EPC+O”模式。受制于设计规范,技术必须要通过设计院、工程总包商、业主的认可,才可以使用。新技术还要有案例,没有案例设计师不敢用。标准没写进去,也做不了。把新技术写入工程的招投标文件中,有围标嫌疑,不写进去,新技术又推广不出去。以上种种都倒逼新技术必须“成熟”。

 二是技术内涵。比如活性污泥法是已有百年历史的开源技术,没有技术门槛。技术型环境企业只能做工程和投资,靠勤奋、靠压价、靠垫资。规模越大,垫资越多,愈演愈烈。

 三是产业性质。环境工艺技术公司的本质是专业包工头,就像工人在用户家里生产,做的是“专业包工”。水务行业像是一个做散装与拼装的行业,大部分水务企业不是在卖产品,而是在做工程,做项目,99%的技术型公司是奔着项目和工程来的。因此,价值交换的载体不是产品,而是工程和项目。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现在有几十家工程性央企的涌入,会首选环境领域,因为环境产业根本没有技术门槛。“央企的资金实力强,可以垫资,技术型企业只能做二包工头、三包工头,但是他们又号称自己是技术型公司,所以环境产业是一个很可悲的行业。”

工程化和项目化带来的产业困境是什么?

其一,店大欺客。水务行业门槛低,同业多,竞争激烈。垫资加大,账期加长,应收账款越做越多,越对技术成果缺乏敬畏。是不是本来就没有值得敬畏的技术?本来有一点,但是无法持续进行下去,因为将资金垫进去搞研发,项目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工资都发不了,这就会导致研发折戟。

其二,双塔效应。20年前,傅涛曾提到“产业化鸿沟”一词。鸿沟的一头是科技界,尤其是高校,另一头是产业界。科技界与产业界相互站台,却无法联手。大量科技研究单位迷恋于国家科技投入,困于工艺探索,终于示范工程。企业受制于短期项目,自嗨于浅层技术复制。满墙的专利,却保护不了知识产权。

其三,创新束缚。标准化保障了稳定和质量,但是不是也束缚了创新?而标准化的成效取决于产业化的程度。如果没有完成产业化,直接进入标准化,也能保证质量,但是会束缚创新,没办法放开手脚。

微信图片_20211012093307.jpg


 其四,技术企业被迫转型。个别技术公司好不容易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上了市成为领跑的技术专业公司,但依然被迫转型,因为他们没有解决对工程化的根本依赖。为了做大必须并购,从而跌进投资的陷阱,跌进垫资的陷阱,难以实现持续技术投入。其实,他们最终实现了控制权的转移,根本不再是技术公司。纯国有企业应该做国家命脉的事,专注资产、资源、资本,民营企业应该在“专精特新”上去发展,这是分跑道的。

其五,质量和工期。无论衣服还是汽车,最高端和最低端的一定是定制的,高端汽车是定制的,农民自己做的衣服也是定制的。中间的部分应该是工业化、产业化,最经济的一定是工业化生产的。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定制化,就会造成成本过高。所以环保行业的报价很贵,比很多行业的产业化要贵。另外,质量不稳定,不是所有的设计师都是大师水平的。资源浪费严重,造成工期延长和不低碳的结果。

同时,我们还面临新的危机。首先,建设高峰已过,新项目变少。其次,支付能力变差,经济增速降低,政府支付能力下降,又必须给下游的设备公司付钱,工程公司夹在中间,被两头挤压,需要垫付大量的资金。第三,利润变低,依靠工程利润,被上下游挤压,只剩下应收账款。

技术产品化水平是产业化水平的标志

那么,水务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在哪里?傅涛指出,行业缺乏的不是工程,不是项目,而是产品。技术产品化水平是产业化水平的标志,产业化是横在技术领域和产业领域的鸿沟,这个鸿沟需要用技术的产品化来填平,必须在产品上谋出路。

什么是产品?产品是价值交换的标的物,为特定用户的特定场景而打造。产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标的。产品是明确的交付标的,有名称有品牌有定位。很多技术型公司只有技术公司的名称,没有产品的名称。

第二,客户。要有特定客户和特定场景,不是被动而宽泛的工程招投标。

第三,定价。产品是以客户价值定价的,以差异性定价的,不是以成本核价。

第四,交付。交付要有明确的交付时点,不是漫长而弹性的现场加工。

什么是技术产品?有特色技术所支撑的产品,我们称之为技术产品。技术产品有以下特征:

技术内涵:围绕产品迭代升级,有持续的技术研发。基于产品的研发和基于项目的研发不同,基于项目的研发是提供解决方案,研发时间很短。基于产品的研发是永续的,产品从第一代开始,不断迭代升级。产业化程度高的产品,研发周期都是瞄着产品来的。如果我们把科研都做成了示范项目导向,是很可悲的。遗憾的是,水务行业大部分的研发都是项目导向,不是客户导向,这造成了大量国家资金的浪费。

服务标准:产品标准一定是服务标准和使用标准,不是工程和制造标准。

234

编辑:李丹

声明: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电话咨询
产品中心
工程案例
QQ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