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都去哪了?“海绵”来帮忙!雨水处理
据媒体报道,厦门岛外今年共确定投资建设78块“海绵”,这些海绵包括改造小区屋顶、路面、广场及绿地和公园等项目,除雨水收集外,部分区域还新建雨污改造和河岸整治、沿岸生态缓坡项目,实现污水净化再生利用。项目的实施不仅能解决雨天积水的难题,还能补充、涵养地下水,净化水质,实现雨水和污水资源化,减轻城市水污染。
为什么要叫“海绵”呢?因为海绵的吸水、排水效果良好,“海绵城市”就是利用雨水收集技术和污水处理技术,让城市也能吸水、排水。城市建设要遵循自然的方式,在绿化、路牙、屋顶、道砖等细微之处做改动,建成后的城市“海绵体”应对自然灾害和适应环境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贮存的水“排出”并加以利用。
这些都是小“海绵”,缺了“牙”的路牙、下凹式的公园、用透水材料进行铺装有孔洞的人行道,镂空路牙和下凹式植草沟是用来收集路面雨水并排放, “雨水花园” 低于路面近10厘米种满了耐旱耐涝的小灌木,雨水会通过路牙开口进入植草沟,下渗进入透水盲管,然后通过雨水过街管排入河道水系。
海绵城市的建设告别以往通过管道快速排放的方法,而是以“慢排、缓释”和“分散源头”加以控制的设计理念。海绵雨水建议,今后在对地区进行规划时,要控制对雨水排放和雨水收集利用,各地块在出让时将径流量、透水路面等作为要件写到合同里,出让前后该地块的排水量要持平,这样既不增加市政管道的压力,还能够在雨季收集雨水,不反复开挖马路面。
城市海绵的建设,几乎没有大工程,都是于细微之处进行改造,比如绿岛变低凹,屋顶小绿色,道路可透水,公园“能喝水”,“深圳海绵雨水”专家特别指出:“海绵城市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随着“小海绵的建成”,要根据植被、路面养护的变化而变化,不可仍用传统作业和养护方式。”
构建海绵城市,既要有从大处着眼的“大眼界”,又要有小处落实的“缝插针”。海绵城市的建设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涉及整个社会,需要的是多部门合作、信息共享。每一块不起眼的“小海绵”最终会形成大海绵,经受住暴雨的考验,节约水源,“海绵”让我们的城市生活更美好!
声明: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