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海绵城市”的光影照进现代公园,雨水收集处理
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因降雨出现内涝,大雨一下,多座城市变成“城市游泳池”,不仅造成了经济的巨大损失,还严重威胁城市和人民群众的安全。为了缓解城市内涝,将雨水资源化,保护城市生态平衡,根治城市内涝顽疾,住建部力推“海绵城市”,“海绵城市”的建设由此轰轰烈烈展开。
最近,上海闸北区建成了上海市公共绿地系统中的首个“雨水花园”,根据“海绵城市”的理念,将现代公园改造成为“雨水公园”,改造后经过几场大雨,“雨水公园”充分发挥了海绵的作用,公园绿地道路清清爽爽,没有积水,苍松翠柏,让居民感受到了“雨水公园”的神奇力量。这个公园的绿地是下凹式的,当雨天时,这个下凹绿地就成为一个大的“蓄水池”,收集雨水,通过净化装置净化,一部分用来干旱时浇灌,一部分用来涵养地下水。
公园地面皆铺设透水材料,道路两旁为了阻隔泥土整齐排列着卵石。目前我国城市路面为硬质路面,渗水能力差,只能通过下水道排水,雨量大的情况下很容易积水。而“雨水公园”里的透水路面铺设,下雨时道路就像海绵一样吸水,绿地下安装了下渗装置,铺设了粗砾层、无纺布等,“吸满”后通过围绕绿地的“海绵宝宝”——生态植草沟缓慢流入蓄水池或排入市政管网内,减少管网压力,减缓内涝。
经过大雨后,雨水有些浑浊,还有不少污染物,雨水汇集,经过“雨水花园”里植株、灌木、各种水生植物净化后,流入蓄水池的水已经很干净。专家表示:植物可以吸附或消减水中的污染物。比如,美人蕉的块茎可以大量吸收雨水中的重金属,黄菖蒲易于吸收导致水质恶化的氮氧化物。
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运用到城市“雨水公园”的建设改造中,为解决城市内涝,保护生态平衡指明了一条出路,将雨水利用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将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雨水利用,更多的地区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中来。
根据测算,上海市“海绵城市”建成后,全市管网的排水能力将提升30%以上,可抵御“五年一遇”的短时强降雨,城市内涝明显缓解,上海居民可以不用再“看海”,同时保护了城市生态平衡,造福市民。
声明: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