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发布:“十四五”期间垃圾焚烧仍有20万吨/日以上新增空间
2021-07-21 11:52:04
9
由于具有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等特点,垃圾焚烧发展迅速,垃圾焚烧发电厂数量以及垃圾处理量占比都呈持续上升趋势,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已投入运营的生活垃圾焚烧厂数量则由2008年的78座增长至2019年的501座,平均每座生活垃圾焚烧厂的处理能力由683吨/日增长至1041吨/日,体现出我国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逐渐大型化、成熟化、稳定化的基本特征。而焚烧厂的运营负荷率始终保持在70~80%的较健康水平。部分生活垃圾焚烧厂未能达到满负荷运营,其中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类:入厂垃圾量达不到设计处理能力、处理设施稳定连续运营能力不足。生活垃圾焚烧厂运营社会资本应注意其中风险。
2020年以来,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政策迎来系统改革,对垃圾焚烧行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焚烧市场增速已放缓
市场角度来看,2019及2020年两年,焚烧市场的增长已经开始趋于平缓,高速增长期已经到了尾声。一方面是由于大中城市的焚烧能力趋近饱和,市场逐步向县镇下沉,但整体来看,县镇项目相对体量较小,同时受制于财政能力、垃圾量等因素的考量,县镇项目的商业吸引力也相对较弱。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补贴政策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影响。虽然在2020年发改委、财政部、能源局三部委联合出台了数个文件推动国补政策改革,但其中仍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制约着垃圾焚烧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E20研究院通过对各省中长期规划的分析发现,中长期规划中新增生活垃圾焚烧项目的厂均规模已将从2019~2020年的平均值1037吨/日下降至736吨/日,降幅达到30%。
“开源节流”,应对市场下行风险
面对补贴退坡的政策背景以及潜在市场下行风险,E20研究院认为可以通过下列几个方面应对:
一是,在2021年以后的市场竞争过程中,一定要把补贴的情况充分的考虑在财务测算中,服务费的价格更多体现实际服务效果,尽可能减小补贴对项目运营带来的影响。
二是,市场参与者们将进一步探索工业垃圾、污泥等的掺烧,在“无废城市”建设要求下,工业产生的一部分垃圾最好的去处仍然是焚烧,以及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市政污泥,目前来看掺烧依然是较好的选择。
三是,垃圾焚烧企业要更多的考虑如何提高发电效率,通过技术手段带来运营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达到“节流”的效果。
四是,推动地方政府加快“污染者”付费制度体系的建立、完善。
公募REITs试点推动盘活固废产业链存量资产
作为基建项目的可持续滚动的股权资金池,为存量项目方提供了退出渠道,更有助于新项目的滚动投资。将引发部分环保领域的商业模式变革,除了工程建设以外轻资产化、托管运营、备品耗材等都成为可选项。给了上市公司在手项目被重新单独定价的契机(类似项目层面的IPO,有估值、还有流动性),对投资、建设、运营等主体的长期估值水平都有提升,特别是经历了PPP的担忧、重资产担忧等折价之后。若两到三年后基建公募REITS达到一定体量,则环保运营资产中长期的估值空间将向上打开。
“十四五”焚烧市场展望
E20研究院判断,垃圾焚烧市场将在多因素影响下增速放缓,预计“十四五”期间增速将持续放缓,《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中提出了,“生活垃圾日清运量超过300吨的地区,到2023年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这就意味着填埋场将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同时,政策规划角度来看也是对垃圾焚烧市场的促进,但结合对各类规划的认知,我们 预计“十四五”期间生活垃圾焚烧的增量市场需求在51.8万吨/日。在考虑到人口下滑等因素影响后,按照现在公平与效率博弈的原则国家在偏向效率优先由此在加强中心城市首位度,我们认为在焚烧中间考虑一定的分散的妥善处置的基础所占有的空间,最终会形成22.4万吨/日左右的实际增量空间。
原标题:报告发布:“十四五”期间垃圾焚烧仍有20万吨/日以上新增空间
声明: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